我一直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嫉妒心在燃烧。

坦白讲,我总体上的人生历程算得上比较顺利。中产家庭,成绩不错,大学不错,工作不错。但就算是这样,我也时时感觉到自己面对别人的优秀和取得的成就时,那种言不由衷的嫉妒心在作祟。

那天,我坐在和朋友一起去泡温泉的车上,车窗外划过广东无数郁郁葱葱的常青树。坐在副驾驶的朋友,在闲聊中提起了另一个朋友最近在做什么,而我脑海里立刻想到的是为什么我没有去做这件事。紧接着,我恍然间意识到——我自己总是下意识地会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无论是什么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是他人所为、只要我可能为之,我就会下意识地去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

若我稍胜,则内心升起一种自得自满。若我稍逊,则会心生深深浅浅的妒忌和不服,仿佛天底下所有愉悦的体验和厉害的成就都应该由我——桌沿——来完成一样。

我很匮乏一种坚定的自信,一种能够全然认可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的自信。我总是试图在用他人作为自我的锚定,在别人身上拿着放大镜寻找缺点,一旦寻找到,我就会长舒一口气——你看,这么厉害的人也会有缺陷的,我至少在这方面是胜过人家的。

(不过请放心,以上所有都只发生在我的脑海中,在人际交往中我是一个很礼貌的人🌝)

就像不久前,我和高中挚友坐在一起闲聊,他聊到他对象的心态,认为她是不自信的。紧接着,他问我:「你觉得真正自信的人是什么样的?」

等不及我犹豫片刻,他便给出了答案:「我觉得,是能够真诚夸赞别人优点的人」。

确实,当我们能够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或许是真正自信的开始。

试想一下,当我们不会将「他人之成功」视为「我的失败」的时候,不会将「他人之荣耀」视为「我的不足」的时候,不会将「他人之进步」视为「我的退步」的时候,是不是就足以证明我们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优缺点了呢?

当然,以上种种,只证明我知道了我想要到达的远方长什么样子,我并不知道能远渡那里的船停靠在哪里。

甚至,我常常以为,这种嫉妒心只是我才有的。身边的人看起来似乎都足够自信——看起来都和我一样伪装得恰到好处。

所以,当我开始阅读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这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就像书中的序言所说: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是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至于如何缓解这种根深于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期望我们能够直面它、探讨它:

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这好比气象卫星发来的热带暴雨的报道。气象卫星并不能阻止暴雨的发生,但它能提供的地球图片至少能告诉我们一场暴雨的来源、强度、结束的时间,从而可以减轻我们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挚友的成功之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和内疚了。

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期待有所收获。

晚点见,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