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或许你没意识到的冷知识:阅读往往是痛苦的。

我们时常会兴致冲冲地买书,可大部分书籍的命运却是在书架上吃灰。我们买书时的浓浓兴致,往往在真的翻开书阅读第一章(甚至是前言都没读完)后就被冲得寡淡无味。

合上书籍,书的封面、书腰、封底的宣传语总是在大声宣扬阅读完这本书的好处、这本书作者的可信度、多少人推荐、多少人在阅读后获益。这些或许都是对的,很多书籍都很好,但问题是——

阅读的过程是痛苦的。

消费陷阱也适用于阅读

这很像购物时的各种消费陷阱。

很多护肤品、化妆品都承诺你在购买之后会变美、变白、变健康。从它们的成分、功效来看,或许是对的。

但是,商家都会默契地、选择性地不告诉消费者:要想变美,你还必须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得花大力气去学习如何使用。每天睡前都要养成使用护肤品的习惯,每天早上还要在出门前花不少的时间化妆、晚上回家后还得卸妆、如果不会化妆还得先学习化妆……如此种种,商家都不会告诉你。

是不是和买书也很像?

走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或是在网上刷到他人推荐的一本又一本好书,自己很心动,很想因此而发生改变。

但是书商和作者大概率也不会告诉你:你得至少花10小时阅读这本书,还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书里的建议,至少得有100小时的专注在书上的时间,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本身,而是需要读者付出心血、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思考、去探讨,甚至有些时候要读者去狠下心撕开过往的伤口、直视当下的疮疤、承认自己的不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后成长。

否则,如果囫囵吞枣读完一本书,合上书放回书架。那其实和未曾读过并无二致。

购买任何东西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事情是改变自己的心态、行为和习惯。

艳羡别人的阅读量没有意义

网上有很多博主会挂出「我今年阅读了XXX本书」,这个数字通常至少是50+,更有甚者声称自己阅读了100本书。

这会让你焦虑吗?

我发现这类博文很难让我产生焦虑感,因为我发自内心不相信这样的阅读效率。若非学术研究,那么阅读的意义便在于帮助我们实际生活的改善,而不是一个纯粹数字的变大。

认清楚自己阅读的目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范围,读自己的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