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超链接】介绍了我一次囫囵吞枣吃饭的心路历程,这次我想接着聊聊,有关感恩食物的思考。

餐前仪式

我其实一直都觉得有些惊奇——作为礼仪大国,中国竟然没有留下广为人知、传为经典的餐前仪式。只有部分少数民族保留了相关仪式,但即便有,可能也只限于宴请宾客的宴会,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过多展露。

相比之下,日本和基督教地区的餐前仪式似乎更加出名,所形成的文化也更深入人心。

电视剧中常见的日本的餐前仪式,饭前人们通常会说 “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这句话直译为 “我要开始吃了”,它带有一种对食物以及制作食物的人(包括大自然等诸多因素)表达感恩的意味。这体现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对食物的尊重。

【图片】

此外,美剧中也不乏基督教家庭的饭前祷告。比如在美国的一些传统基督教家庭,用餐前家庭成员会低下头,由一人领祷(通常是家长),感谢上帝赐予食物。祷告的内容可能是 “Dear God, we thank you for this food and for your blessings. Amen.(亲爱的上帝,我们感谢您赐予我们食物和您的庇佑。阿门。)” 其意义在于通过祷告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让用餐带有一种神圣的氛围。

【图片】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珍惜粮食」的文化,最出名的便是人人都会背诵的《悯农》。但是以我的了解,确实没有形成一种固化下来的日常仪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所理解的餐前仪式,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对食物的尊重,以及对烹饪食物的人的感恩。当然,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餐前仪式也可以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毕竟如果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也无法品尝这么多美妙的肉类、蔬果等食物。

很难,但也试着去做

在物资丰饶的现代社会,想要人们做餐前仪式很难。尤其是近代中国,美食虽然有慰藉心灵的作用,我认为其实大家只是「想要有吃食物的幸福感」,其实很少有「对食物的感恩」之意。

而且,中国文化语境下,餐前仪式在公共场合下会显得格格不入,即便想做餐前仪式的人也心存犹豫,毕竟解释成本太高、会让吃饭变得麻烦。

其实,想练习自己对食物的珍重和感谢,其实也没必要非有一个外显的仪式。

在吃饭前,简简单单在心中默念一句「我要开动啦」或者「感谢食物,让我快乐」或者「感谢辛苦烹饪食物的人,带给我这顿美食」之类的简短话语,足矣。

感恩食物的好处

从功利的角度,我认为坚持练习对食物的感恩其实会让「食物变得更好吃」。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学,但是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即便是再好吃、再美味的食物,如果连续吃一月,我相信再爱吃这道食物的人也会感到厌倦。

同样道理,如果很久才吃一次某样食物,那它一定能给人带来「惊为天人」的味蕾感受。